深化改革的新任务新课题

深化改革的新任务新课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目…[阅读更多]


以“三个进一步解放”深化改革

     党的十…[阅读更多]


中国当代政府体制格局未来发展的趋势

引  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体制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笔者将其归纳为一下几个方面:1.更加高效的政府机构;2.迅速转变以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职能;3.日益法制化、规范化的政府行为;4.更加民主话的、公开化的官员选拔和任命;5.逐渐透明的政府运作;6.逐渐被重视的公民知情权;7.逐渐发挥报道作用的新闻媒体。 一.目前中国政府体制的基本格局 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从广义上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包括了整个国家权力的重做,比如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党政关系,政府职能转变,立法,司法,行政三者之间的关系等。 不过,从行政学理论上来看,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主要是行政改革,也就是如何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自八二年开始,几乎每五年就要进行一次精简机构、裁减人员的改革。这种变化可以说构成了在过去20年里,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内涵。 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100个工作部门精简到61个,另外还精简了大批领导岗位,减低了副职数量,从改革前的有些部门多大20来个的副部长变为一个部若干副部长。另外解决了领导干部终身制的问题,比如省部级干部正职65岁退休,副职60岁退休。这些改革提高了政府机构的效率,同时也吹响了政府体制改革的号角。 可以说1982年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之后国务院工作机构的数量出现了回潮,增长了11个。通过1988年的改革,部委数量被缩减到41个,工作机构数减少到68个,编制减少了9700个,并且开始将政府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相联系,重点实现了政企分离,弱化政府围观管理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提升综合管理能力。这一改革的特点在于:认识到了计划经济下政府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开始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体制改革。但是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突变,此次改革被迫流产。不过为以后的改革提供了条件。 1992年开始,我国正式确立了市场经济的重要地位,随之而来的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目的变成了如何转变政府职能。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刚刚开始建设,政府职能不能马上转变到位,因此1993年的机构改革并不显著,比如国务院工作机构仅从86降低到59,但在1997年又扩大到72个。人员的精简也是如此。 1998年的改革,可以说是大体走出了先精简后膨胀的怪圈,国家以强有力的手段打破现有利益格局,突破部门阻力,着眼于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花大力气精简与计划经济相关的经济部门,并将其转化为国家经贸委的九个下属局。中央委办直属局办公人员从19997年的3.4万减少到1.7万,国务院编制总人数减少47.5%。不过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为此财政并没有节约,反而是为此多增支出20%。但总的来看,虽然有些部门进行了看似不必要的提格来强化其职能,但是改革的成果还是得到了很好的巩固。 2003年国务院机构依据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十六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进行了改革,其核心内容是:(一)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三)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四)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五)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六)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七)不再保留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2003年春天新一届政府的改革没有在机构数量和人员规模上下功夫,但通过机构调整,为了建设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政府体制奠定了组织基础。 2008年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完善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的主要任务,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总的看,改革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出发,着力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既迈出了重要的改革步伐,又保持了国务院机构相对稳定和改革的连续性,并为今后的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适逢换届年,根据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将以微调为主,稳步推进,继续强化08年以来的大部制改革,继续简政放权,用“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为指导,通过对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加强依法行政等作出重大部署。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微观事务管理的要求起到避免大部制改革中权力集中风险的作用。简政放权的实现对部门之间壁垒的消除起到作用。从而避免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改革,我们可以发现: 1. 政府机构和人员的精简,虽然有精简-膨胀的循环,但是改革成就是不可抹煞的,一是机构数和人员数虽然每一次改革之后都有回潮,但实际上回潮的幅度要小于改革的幅度,所以机构总数从长期来看是一直在下降的。 2.各级政府机构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逐渐放弃了物资分配权,物价控制权,企业经营管理权,国营企业逐步萎缩,并且基本实现了股份化、市场化经营,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力,市场经济的雏形基本形成,政府职能转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政府的运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法律的力量,在各个领域开始发挥作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已经成为政府运作的基本要求。政府的职能也因此开始而走向法制化的轨道,领导人的指示、条子、批示,上级部门的红头文件,如通知等,依然发挥作用,但作用已经大不如前。政府的执法职能越来越强化,成为政府的重中之重。 4.政府的权力开始逐步下放,条条的力量依然很强,但块块的力量越来越得到了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越来越强调公民参与,强调公民和公共服务消费者对政府活动的评价。全国各地很多地方政府开始实行让公民评价政府绩效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政府改革的焦点依然是机构、职能和人员编制数,但基本的制度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预算制度和财务制度改革、领导干部选拔任命制度改革、政务信息制度改革等,在宏观的机构和人员改革之后逐步推行。政府管理开始逐步重视质量。 二.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个论断无疑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提供了战略性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各项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我们稳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而为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体制环境密切相关。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我认为,在未来可以预见的一段时期内,我国政府还将进一步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精简具有计划经济色彩的部门,把部级的机构继续逐步精简,并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但是这需要进一步实行政府职能转变,并需要实质性的政治体制改革。因此,组织方面的变革至少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将不会是改革的重点,也就是说,本届政府和下届政府,都不会大幅度精简政府机构数量。 今后10年里,政府体制改革的重点,将转向职能转变和职能配置的领域:   转变政府职能,从投资型的经济发展型政府走向公共服务性的经济促进型政府,政府的主要工作不是通过直接投资来发展经济,而是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改善公共管理,解决公共问题,制定公共政策,来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转变政府职能,继续减少微观管理职能,强化执法职能,进行综合执法改革,解决执法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和多重多头执法的问题。 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即条块关系。 在企业改革的基础上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政事分开,让现有的事业单位,或者恢复政府机构的身份,或者走向企业化改革,或者保留事业单位身份,但与政府分开; 进一步改革财政制度,逐步提高人代会在财政预算方面的权力,以建立公共财政制度。 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在起草和公布《公务员法》的基础上,着眼于反腐败,并着眼于人才兴国,进一步推进党政领导干部和一般公务员的制度变革。 三.总结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市场经济逐步确立,非公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有了很大改变。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政府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实现了组织效率,提高了职能配置效率,也改善了政治效率,在多个方面实现了政府治道变革。 当然,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挑战依然是严峻的,任务也依然是艰巨的。对于这些严峻的挑战,我们需要着眼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基础上进行长期思考,理解发展的长期趋势,了解当前行动的空间,着眼于当前的行动,针对当前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短期的实质性的可行对策和长期改革的战略,从而确保政府治道稳定成功地变革,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府体制的良好条件。       关键词:行政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大部制、机构改革   摘要词:行政改革   参考文献:《政治体制改革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为基本出发点》  郑改竹  林伟江  《理论月刊》 1986年08期   《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的几点思考??读洛克的<政府论>》 王珊 《法制与社会》 2011年24期   刘萍;刘晓华;;关于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的几点思考[J];世纪桥;2011年11期   曾丽雅;;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设想及实施[J];炎黄春秋;2011年05期   杜运泉;王向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教授访谈录[J];探索与争鸣;2011年09期 ???????????????????????????????????????? 第一次写有格式要求的论文……压力山大,还是帮朋友写的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很高兴,今年暑假能在天津市宝坻区市容和园林管理委员会审批服务科…[阅读更多]


【20110607】2011级法语1班班会记录

时间:2013年6月7日 主持人:张素博…[阅读更多]


为什么说“三个自信”有底气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要求全…[阅读更多]


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可能性

曾经有人预测,如果…[阅读更多]


西语学院2011级法语1班班级公约

      …[阅读更多]


谈谈俄罗斯市场经济体质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以来, 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 效率日益低下, 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80年代末90年代初, 前计划经济国家终于做出了各自的历史性选择,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成为最引世人关注的巨大潮流。伴随着剧烈的社会阵痛, 前苏联和东欧各国都开展了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艰难历程。中国在经历了1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之后, 终于走出了计划经济本位论的樊笼, 1992年宣布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从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融入了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潮流。为此, 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欧亚大国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经济转型国家。 那么让我们从俄罗斯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来寻找对我们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启示吧。 在俄罗斯的经济体质改革中,抛弃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行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放弃了共产主义信仰。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俄罗斯俄罗斯选择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逐渐形成了如下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 1) 形成了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制结构。在所有制方面, 俄打破了了国有制的垄断结构, 明确提出国有资产私有化政策。从1990年起, 他们陆续采取了一系列确保私有化改造的措施, 使其非国有经济在俄GDP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左右, 形成了私营、个体、集体、合资、股份制与国有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格局, 为多元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 ( 2) 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制。在银行体制方面,俄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主体、商业银行与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二级银行体制。通过立法明确了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 实行利率市场化。在财税体制方面, 使国家财政向社会共同财政转化, 缩小财政范围。在外汇管理方面中, 由一开始实行的自由化转向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 3) 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是关系到俄经济转轨能否顺利实现的一个重大问题, 被视为继宏观经济稳定化、经济活动自由化和国有资产私有化这三大支柱之后的第四大支柱。其改革的方向主要有: 一是逐步放弃国家包揽一切的做法; 二是在处理社会公平和效率的相互关系上, 重点由过去的公平而忽视效率转向效率兼顾公平; 三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和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 4) 在经济法规方面也制定了大量的法规。 从俄国的改革中,我们看到了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究其根本,我认为其中两类问题是其付出代价的根本原因:一类是俄罗斯实行快速向市场经济过渡而所采取的措施本身所含有的内在矛盾; 一类是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政策失误。很长一段时期, 俄罗斯政局的不稳也是阻碍经济转轨和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但1999年以来, 俄罗斯经济有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已走出危机, 步入增长期, 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了改善, 政局稳定, 增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那么从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中我们又应得到什么启示呢。我认为有一下几点: 1. 保持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和对改革进程的自主性控制是一国成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看到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联邦政局的不稳严重阻碍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通胀惊人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 我们更应珍视今天的和平与稳定,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始终保持对整个改革进程的清醒认识和控制能力, 在既有改革基础上, 从理论上、实践上探索前进, 推行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改革, 建立起符合自己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 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立于不败之地。 2. 进行体制改革, 切忌盲目模仿别国模式, 而要寻求真正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俄罗斯改革的倡导者们没有深刻分析本国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 盲目搬用西方理论, 因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尚未完成对既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就采用通过借助“休克疗法”,通过急速的私有化、突然性放开全部价格、实行完全自由浮动, 建立起西方式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无疑是一场面对尚未形成市场经济体质的俄罗斯经济全局的豪赌,结果就是粮价在一年之间上升26倍,一时间卢布急剧贬值与物价飞涨。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深刻总结了前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 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的大前提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并指出: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旧的那一套经过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 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里所说的旧的那一套是指斯大林模式, 这是中国的历史给中国人民的惨痛教训。联系到前苏联东欧经济改革的痛苦经验, 我们不妨将邓小平同志的话推广来说, 任何盲目搬用别国模式、别国经验的作法, 其结果轻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重则导致社会动荡甚至国家崩溃, 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更无从谈起, 哪怕是微观上盲目引进某些国外的经验、做法,但如果不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最终也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3. 经济体制改革不可急躁, 一步到位的企图对于任何国家, 尤其是大国是危险的、不足取的。俄罗斯的“休克疗法”是一种大爆炸式的做法。从1992年1月2日起, 俄实施激进的价格改革, 将大约90%的消费品、80%的生产资料价格完全放开, 不再由国家调节, 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实行货币自由兑换, 并急速推进私有化进程, 截至1993年底, 俄70%的中小企业已经私有化。 但是在强大的压力之下, “休克疗法”在各方面都变了形, 并产生了不少负面效果: 价格大幅度上涨, 出现“超通胀”, 居民购买力下降, 货币投放量跟不上, 导致发生支付危机, 数以百万计的工厂职工领不到工资, 国营企业对市场发出的信号极不敏感,仓库爆满, 工厂却仍在开工, 出现“廉价的工厂, 昂贵的商店”的畸形现象,并且企业间的三角债严重, 政府放松银根, 增加贷款, 导致金融市场危机……。俄推进激进改革后相当长一段时间, 国内经济形势可谓是险象环生, 虽然在自由化、私有化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但市场经济体系远未建立, 原先设计的目标大都未能实现, 经济持续衰退的势头未得到根本的控制, 整个经济倒退20年, 改革进程中的问题迫使领导人不得不面对现实,调整、放弃原先的激进改革方案。 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的激进改革可以说成为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一个极好的反面教材。很难想象, 有着十二亿人口之多、幅员辽阔、存在经济发展失衡、贫富不均等诸多难点的中国一旦推行激进的经济改革将会有怎样混乱与动荡的局面出现, 那时何谈经济改革、现代化建设, 恐怕连人民起码的温饱都无法满足。所以, 任何“激进式”的改革的设想, 任何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要, 我党的基本宗旨和任务都要求我们时刻保持对经济局势有清醒的认识, 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基础上,将大胆改革与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机的结合起来, 既要有勇于冒险的精神, 又要扎实、稳妥地把改革推向前进。 在一个拥有13亿人的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无疑使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伟大尝试, 在没有发生巨大震动的条件下, 中国改革在经济高速增长中被顺利推进,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看到现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一个关键时期, 核心问题仍然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由于改革的复杂性,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将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改革虽与我国情况有很大差异, 但各国都是类似地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因此比较、借鉴别国的经验教训, 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加清醒头脑, 把握改革方向, 随时警惕和解决改革中发生的问题, 扫除一切障碍, 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顺利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