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2009-2-6】读《文化苦旅》有感

Posted by zhang on

  短短的一个寒假,也只够我把余秋雨教授写的《文化苦旅》大致看了一遍。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密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虽然来不及仔细去揣摩但确实让我感触很深……
  “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教授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去记录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教授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篇文章,我认为这一篇极其经典。
  我并没有去过莫高窟,以前是很想去的,滚滚黄沙,大漠孤烟,却有敦煌壁画,亦真亦幻。可现在我真的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那里。我不配,我不能去真正的领悟古人对宗教的热忱,不能真正的感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辛劳和付出,不能更深地领会那个时候一个民族深重的危机并不只是外国的侵略,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去与没去又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再次加快了这些色彩脱落的速度,何况我要怎样去看那个早被搬空了的藏经洞?所以还是不去了吧。
  敦煌本该是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文化遗迹,比之长城它多了绚烂,比之故宫它多了内涵,可最后呢?它却成了中华之殇。
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在莫高窟的大门前猛然发现了“敦煌石窟的罪人”王道士的圆寂塔。就是这个道士,仅以极少的钱财收入,一次次地让外国冒险家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运走。接着,作者以他的笔触,带我们走近那个时代,追忆当时所发生的一幕幕。
  第二、三部分应该算得上全文中最让人震撼的文段了。在作者生动的文笔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那个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破坏了石窟壁画还在“憨厚地一笑”;把古代文物拱手让给外国人后,他“依依惜别”,感谢他们的“布施”。在作者的笔下,还有风尘仆仆的外国冒险家及冷眼旁观的中国官员。面对宝贵的敦煌文化遗产,外国人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中国官员们对其似乎淡然处之,只有将“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这已经值得我们埋头沉思了??莫高窟的“伤”仅仅是外国的侵略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造成的?不,绝不是,民众的愚昧才是这个“悲剧”直接诱因……
  《文化苦旅》像是一剂苦味的中药,治愈了人们没有感动的神经。这一剂药对于我们来说更显得意义重大,弥足珍贵,它唤醒我们过于安逸的生活,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思考,思考使我们成长,使我们成熟!

#About Me

张小璋,野蛮生长成世界500强企业供应链金融产品经理的法语毕业生。微信公众号:张小璋碎碎念(ID: SylvainZhang )。
一直在互联网金融公司从事产品经理工作并负责互联网金融产品线,深耕互联网金融和区块链领域。「PMCAFF」、「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PmTalk」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