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Posted by zhang on

  众所公认,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空中之城,爱琴海畔的撩人歌声,玛雅文明的精美雕刻都只是绵绵历史画卷中的昙花一现……而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却渊源流长,直至今日。究其根本,是中华民族在文化继承与发展上始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我认为如今传统文化的发展,依然要走这个传统路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就是“引进来”。南北朝时期我国儒、佛、道三教合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唐朝服饰吸收北方少数民族宽大的特点形成唐装,是中华文化的符号;清朝后期徽班进京融合汉剧等剧种形成京剧,被国人誉为国粹代代相传……这些都是文化融合而开放的绚烂奇葩。
  乾隆时期,英国使者马戛尔尼访华,带来洋钟等科技性洋货贡品赠送,而却遭到“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之物,以通有无”的拒绝。此后清政府更是严加阻塞文化交流的道路。当西方火车鸣响的交响曲震耳欲聋时,中国大地却还是铁犁牛耕。所以孤立地发展自己的文化,命运将是灭亡。
  当今的传统文化面临日流、韩流的猛烈冲击,我们应当怎样面对?还是那句话:引进来。但要强调的是,要有机地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融合。比如有人说韩剧、日本动漫好比老太太的裹脚布,强烈要求广电总局立即封杀。我认为不然。不论是韩剧还是日本动漫,都有一个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幸福或得到真理的主题。如果我们的传统文化有选择性地融合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来弥补“存天理灭人欲”的禁锢思想,也是一种自我丰富与提升的体现,能够促进我们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通俗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就是“走出去”。又有人说了,中国传统文化高雅至极,怎能通俗?那么请问庄公、孔夫子等文化先人是人还是神?他们自然和我们一样,是人。只不过他们是有着至高境界的人。他们以自己的一份澄澈的心教导子弟应该如何做人,然而我们几千年的思想渗透把他们都神化了,他们原本质朴的“任”、“道”思想被我们人为地高雅化了。我们如今为什么不能站在一个原始的人的通俗的角度去解读他们,解读圣人们的内心灵魂?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读《论语》《庄子》无疑就是站在这一层面上的解说。一些人对于这种新事物的评价:所谓的“哗众取宠”一说,恐怕还带着过于保守的观念。《百家讲坛》的学者们把这些文化文化通俗化更易于百姓们的理解,从而让我们的文化得以普及,进而促使对其感兴趣的人继续深入了解,使我们的文化彻底成为一个民族的标志。即“通俗的,就是世界的。”这何不是一种继承发展的方式呢?这也正合了我们祖先的说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白色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周杰伦一曲《青花瓷》让80、90后的我们感受到古老的笔墨丹青的巨大魅力;“少年强则中国一定也很强”,李宇春一曲《少年中国》用流行的现代方式诠释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灵魂。抓住古典传统与流行的交汇点进行具有时代特征的发展,也是一种“走出去”。以上说的都是继承方式上的“走出去”,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开拓。以此为基础,中华民族的文化还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发展??走出国门以融入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文化交流的大活动无疑都给了我们这样的契机,我们必须要抓住时遇。当我们的文化在国际意义上“走出去”的时候,得到世界的肯定与赞美,我们也会因此而更增添一份民族自豪感,这又可以反向推动我们的文化进一步“引进来走出去”,进入一个良性的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系统循环。
  中华民族的文化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感召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始终“引进来走出去”地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相信他会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璋同学

#About Me

张小璋,野蛮生长成世界500强企业供应链金融产品经理的法语毕业生。微信公众号:张小璋碎碎念(ID: SylvainZhang )。
一直在互联网金融公司从事产品经理工作并负责互联网金融产品线,深耕互联网金融和区块链领域。「PMCAFF」、「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PmTalk」签约作家。